婺源古代有四大千年名井谓。蚺城虹井,周家天井,罗田石井,石碧义井。虹井在南门水合街间。传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雾霭腾出。待朱熹在福建尤溪出生时,婺源朱家井中复冒紫气。因名虹井?明正统年间建有虹井亭, ...
婺源古代有四大千年名井谓。蚺城虹井,周家天井,罗田石井,石碧义井。虹井在南门水合街间。传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雾霭腾出。待朱熹在福建尤溪出生时,婺源朱家井中复冒紫气。因名虹井?明正统年间建有虹井亭,后亭废,井被石板复盖幸存于世。据近八十岁孙先生说,这处虹井有两口,另一口在此直下南城墻下。因明代汪天官无奈而重建造。汪鋐,婺源大畈人。明代弘治十五年进士,嘉靖年间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到嘉靖十年荣加太子太保,改任吏部尚书(管官之官称天官)一次皇帝询问婺源虹井。汪天官并无见过虹井,故说虹井在南门城墻外。后汪天官回婺源访虹井,方知将虹井位置说错。怕有欺君之罪,故下令在虹井之下城墻底重建一口虹井。这虹井相当豪华漂亮,时官员多在此虹井观赏纪念朱夫子。其实是以假乱了真。当时也实属无奈。这口虹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造环城公路而废。今保留虹井边,唐,宋曾是朱家祖居屋之一。自南宋皇帝敬朱熹为文公后,敕建文公庙在县城作祭奠用。建在东门街,因各朝战乱,文公庙是曾多次易址。今文公庙重建于虹井对面是属在理。只是文公庙格式不符古昔建制。古老文公庙与如今婺源存留宗祠格式近似。南门街侯家巷边有博士厅,博士厅只是俗称,真名世翰林第,翰林公署,是婺源朱熹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第。朱熹后裔应袭先送县儒学读书肆礼,成才后方世袭。自明代嘉靖二年至清末,先后有十五名朱熹后裔成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到民国政府下令废爵,博士厅只作朱家居屋。今博士厅已废,只留下记忆!在今当店巷东侧古代建有一座四柱牌楼式石牌坊,名总坊。婺源古今皆谓书乡。这座总坊誉名国之第一座。婺源自唐宋以来,有旌表忠孝节义牌坊156座。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古代敕建,恩荣之牌坊只在少数,多数是朝廷下个名号,由私家兴建。有钱者做得起。少钱人只得个封赐。一年婺源县令三年一次上报朝廷封节孝。奏婺源许多孝子,节妇无能力建造牌坊,故得朝廷允准,在南门街与后街之间,用官银建造一座四柱牌楼式总坊,记载许多孝子,节妇因无钱独做牌坊者。传说是国内首例,只惜毁在近代。最可惜婺源已建百余座牌坊,全在一夜间毁在近代运动时,而徽州牌坊亦保留甚好,是地域文化所至乎!何谓古文化?古文化就是教你如何做人。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7-09-24
2017-04-20
2017-05-30
2017-02-16
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