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紫阳镇虽今谓名。然,昔谓名亦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是因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婺源划江西辖。婺源千年皆属安徽,徽州辖。十三年间,婺源人一直为返徽作努力。终于民国三十六年婺源县重划徽州矣! ...
婺源紫阳镇虽今谓名。然,昔谓名亦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是因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婺源划江西辖。婺源千年皆属安徽,徽州辖。十三年间,婺源人一直为返徽作努力。终于民国三十六年婺源县重划徽州矣!自此婺源县治用朱熹别号称紫阳镇。紫阳镇建镇在唐代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始称弦高镇。弦在此作月半圆解,因此地形犹为满月,镇踞月之弦高处而谓名弦高乎?传说初也称弦歌。弦亦作弦乐解,弦歌祝福而称弦歌乎?从唐代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婺源县治由清华镇迁此,历代皆称谓弦高镇乎?有记载说是谓名蚺城镇乃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7年)。其实蚺之名追溯到千余年前。因镇之地形犹为一盘伏之蚺蛇。故西畔有蚺蛇港,此镇四面环水,蚺蛇古也作蚺龙解,龙脉福地故称蚺城。作为县治,古代定有城墻。而蚺城在唐代初始亦靠天然屏障也!只是在唐代近末由汪武在蚺蛇港设栅而防之。筑城墻始于南唐,先塞蚺城港,北首堵星江水,使水三面环城,用夯土筑城墻,也用部份砖石乎?元代立婺源州,又立木栅设防之。蚺城砖城墻始于明代。城墻围计八里,颇为壮观。有大小八门,正东曰锦屏,小东曰瑞虹,正南曰环带,小南曰嘉鱼,正西曰宝婺,小西曰弦歌,正北曰璧月,小北曰保安。蛇城主要古街有弦高街,包括东门街,南门街,北门街,而西门街亦在西门城门洞外,内称程家街。大庙街,先儒街。十字街,余称巷,坊。蚺城主要商业活动在弦高街,程家街,西门街,先儒街等街巷。猪行,米行,盐行等皆在西门码头附近。蚺城作婺源书乡集地,古代文化建筑颇多,孔庙,文昌楼(天香亭)朱子庙,书院,文筆等。宗教名人庙,最誉名乃是五显庙,楊泗庙(水府庙),汪司空庙,罗家庙,城隍庙,汪帝庙,胡老爹庙,灵顺庙,万寿寺,普济寺,天主教堂等。县衐在武营坦附近,东有鼓楼,西有钟楼,主要有文公阙里牌坊,四柱牌楼。古代蚺城有程,董,汪,王四大姓说,故规模宏大之宗祠堂属这四姓,当然其他姓氏人数少也有宗祠。蚺城军营山,冲山坞,西培里,西湖囦,泽门坊等地名也颇有名,古代泉井许多,今仍存,虹井,挑水巷,玄帝巷,八角亭,冲山坞,西湖囦等古泉井。蚺城八景指的是锦屏春色(蚺城星江环水群山称锦屏山)绣水秋波(星江水之上源头村)龙井晓云(城内华光殿东灵泉)仙岩夜色(北门外城北仙泉,因吕洞宾而名)北寺晚钟(北边万寿寺),西湖水榭(西湖囦称明代填西湖而成囦),廖坞鹤烟(韩家坞坦内)朱塘鸥雨(三都旁方塘)。楊泗庙进有八角亭,清代有桑园等。千年唐代,婺源就有四大古镇,清华镇,弦高镇,三浯镇,五福镇。清华镇建镇最早,今弦高镇由蚺城镇改今紫阳镇,而三浯镇(今江湾镇头村)与五福镇(今太白五店)已消失镇之称谓矣!(文章只是浅谈,知识与资料有限,有误敬请谅解之)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7-04-07
2017-10-26
2017-11-27
2017-12-30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