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公路快到思口镇,婺水在此拐了一大弯,湾头今有岔路见一村乃是银台村。这银字此带乡民不读银两之银音,乃是银读浔音矣!银台张掦,郑氏聪慧用村伫浔之头用浔代替银字乎?沿公路三里,有一村庄,今是茶叶初制厂 ...
从清华公路快到思口镇,婺水在此拐了一大弯,湾头今有岔路见一村乃是银台村。这银字此带乡民不读银两之银音,乃是银读浔音矣!银台张掦,郑氏聪慧用村伫浔之头用浔代替银字乎?沿公路三里,有一村庄,今是茶叶初制厂,而这确有古村,名鸭子墩。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有蚺城附近三都村吴姓迁此建村,居两百七十年,传九代,因传说此婺水处古代河中有成群野鸭栖息在此,故谓名鸭子墩。其实过河里余之前坦里村早就有吴姓与王姓同歇,这吴姓曾当过高官,传说前坦里村先前吴家屋内就珍藏祖宗旗杆礅。是三都村吴姓来此靠亲乎?这也许就是古代称茶连坑之首村。谓地名茶连坑乃是古昔茶叶将这六里溪坑连满。这六里溪坑奇特,在这宽百百米,长六里坞坦平缓少坡,中无山丘,今乃是稻田,而清末前可是一片茶地,首来茶连坑乃是郑,吕二姓。南宋末(公元1278年)有附近银台郑姓分支来茶连坑中段,谓名郑家,同时有汾水吕姓迁这茶连坑坞头,大呈山南麓建村,谓名吕家。两姓居茶连坑最早,居七百四十年,传二十五代,近代户数皆二十几户,百三十人口。约一百年前后,也就是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又有银台郑姓迁吕家与郑家之间,吕家前山岗上建村,缘住吕家前面山村,称前山村。前山近代十四户,七十余人,前山郑姓居此六百五十年,传二十二代。前山与郑家同银台郑家祖,今前山郑氏宗祠已坍塌,这两郑氏村仍存古宅。风景优美首推茶连坑坞底之吕家。吕家水口林保存完好,有古石桥伫村头,古树繁多围绕着吕家,吕氏宗祠古老,今修膳古韵浓郁也!茶连坑六里连着,鴨子墩,前坦里外村,上里余是王家,又里余郑家,前山,吕家皆相隔里余,几乎长一长条线上。这王家古称王村,乃是由附迁小坞迁来,传属漳村王氏分支,王氏前180余年前之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40年)建村,曾出过两武官,伫茶连坑中部,时之荣耀,王氏宗祠华丽,有四旗杆礅伫王氏宗祠前,这王氏子嗣不旺渐衰,到公元1947年,弃村迁郑家与郑姓同歇,埋怨此风水不佳不旺子嗣,今王家乃是公元1968年不信迷信,而由郑家重返王家建屋居歇,近代二户八人,传六代焉!今住户有增也!鴨子墩过婺水里余就是前坦,分里外前坦,里前坦建村早些,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有秋口祠坑王姓迁此,居六百五十年,传二十二代。隔壁下是前坦外村,明代中叶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有浙源凤山查姓迁此前坦之外建村,称前坦外村。查氏居此五百五十年,传十九代乎?前坦古宅仍存。也有古树。这些姓氏当然冲这茶连坑种茶而来。唐代婺源绿茶就名,到宋代婺源绿茶居国之名茶之二,到明代婺源绿茶受朝廷赞赏,然,唐,宋,元,明皆为贡品。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婺源绿茶列为外贸出口主要物资之一。时之婺源茶农广开茶地,故茶连坑乃是那时形成,到了清末民国,因洋茶产多,而婺源绿茶因少直销欧洲,洋茶商图利将婺源绿茶作引子掺洋茶,以伪难真,从此中国绿茶声誉不振,婺源绿茶逐渐衰落。茶连坑也隨之退茶地改稻田矣!茶连坑地名仍延续致至今矣!今逢改革开放,婺源绿茶重振雄风。这带虽还有茶叶,然不及明清乎?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8-07-31
2017-10-30
2018-09-01
2017-12-02
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