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自幼勤奋好学, 聪明过人,且受到其父亲的严格教育。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屡有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与别家 ...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 聪明过人,且受到其父亲的严格教育。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屡有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与别家的孩子一起去沙滩上嬉玩时,他却单独一个人坐在僻静处以沙画八卦。九岁读《孟子》,便有志作圣人。在京都读书时,特别喜爱《论语》,还把和靖先生(本名林逋(967~1024),北宋杭州孤山人,著名词人,谥号和靖)的《论语解》抄录一遍。年方十四时,已经读书上千卷,且有心得记于册。特别喜欢钻研《六经》圣典中的疑难问题,一日不解则一日不甘食安席,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好几次,他的家人来叫朱熹吃饭,他都无动于衷,忘情于书里,只是津津有味的抱卷朗声诵读。有时他会隐卷于怀,闭目沉思,突然间拍案而起,连声叫绝:妙哉!妙哉!圣人出言,果然句句在理也!然后继续往下读书,昂昂然无视家人的存在,也不知腹中的饥饿。十四岁后,遵父遗命,拜刘勉之、胡宪、刘子翚等人为师,也是经常独自一人在校舍中读书读到天明,不但没有一丝疲倦之形状,反而兀自感到兴犹未尽。即使是新婚燕尔期间,也是不改旧例,每日读书到深夜而且十分入神,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一人存在。有一次,他妻子因担心他过于沉迷书中,怕耽误了他的身体,在他聚精会神读书之际,轻声进入书房将书搬出并藏匿起来,他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事后去取书才发现书已不翼而飞了,还说这书怎么莫名其妙丢了,长了翅膀飞走了不成?搞得他妻子是哭笑不得。朱熹早年出入佛、道及诸子百家,颇有研究。31岁时朱熹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习儒,为了表示诚意,他专门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成为继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朱熹读书,十分注重理解书中之精妙含义,注意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他后来自己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读书时,先要将文章通读数遍,尽量做到烂熟于心,以悟出其中之大意,然后再认真细致地思考文中之思想,力争做到文意表述之意境和自己的思考之感悟融为一体,如有出入,他则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穷究不舍,直到清楚明了为止。他认为如此读书才能长知识,增才干,获收益。朱熹更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不读书,即义理无由明。”读书时还要善于怀疑,要将“疑”和“悟”联系在一起:“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要自学和多见多闻。他的老师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朱熹年谱》卷1)。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7-07-04
2019-02-09
2017-12-22
2017-06-25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