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淡语话朱熹(四)

2010-11-26 14:29
原作者: 方跃明 来自: 本站原创 收藏 邀请

朱熹以探六经百氏之奥,寻立身行事之方为己任,一生主要是致力于学术上钻研、著述和讲学,他博闻强记,广读群览。他主张学以致用,写文章也要平和流畅,释义清楚,不重形式和铺陈。同时,朱熹十分的谦虚逊让,在自身 ...

朱熹以探六经百氏之奥,寻立身行事之方为己任,一生主要是致力于学术上钻研、著述和讲学,他博闻强记,广读群览。他主张学以致用,写文章也要平和流畅,释义清楚,不重形式和铺陈。同时,朱熹十分的谦虚逊让,在自身努力读书、不断汲取古人智慧的同时,还不忘博采众长,和当时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者僧儒、甚至是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名人学究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辩论,以期达到增加了解、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目的。著名的“鹅湖之会”和“岳麓会讲”就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两大盛事,也是朱熹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和吕祖谦一起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陆九韶、陆九龄兄弟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虽然朱陆同属理学一家,但陆属主观唯心论,朱属客观唯心论。陆九渊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异常激烈,虽然最后还是各持己见,不欢而散,但极大的促进了理学的传播和弘扬,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岳麓会讲”是乾道三年(1167),朱熹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个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这次会讲,加深了论辩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识,更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是程朱理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淳熙八年(1118),朱熹还率僚友及诸生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论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以他人的不同见解和学识来佐证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他的这个举动,不但让“心派”弟子感到意外,也让“理学”弟子大感吃惊,更让陆九渊十分感动和敬佩朱熹的为人。他的这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古往今来,实属罕见,堪称学术界的典范。

朱熹一生十分重视教育,走到哪里他就将书院开办到哪里。他不但动员官府恢复或修建书院,他自己任职之所到之处都是竭尽全力整修学堂校舍,募集学校藏书,动员邑内百姓无论贫富贵贱都可送子入书院读书。遍访名师高才到学校任职,甚至只要时间允许,他自己还去学校亲自教授。他提出要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要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1164年,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1178年朱熹出任“南康知军”之时,尽管他时应故交好友的规劝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发生了巨大影响。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粉丝0 阅读625 回复0
上一篇:
婺源习俗之发布时间:2010-11-30
下一篇:
浓情淡语话朱熹(三)发布时间:2010-11-20
推荐资讯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Get更多资讯

Powered by 最美乡村! © 婺源旅游 | ( 赣ICP备19013634号 )|网站地图| 赣公网安备 36113002000140号i> | 👀 | 👦 | 📄

GMT+8, 2025-2-6 09:45 , Processed in 0.036841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