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还抨击当时的官学追名逐利,忽视道德教育和实践知识的传授,师生关系漠然如路人,读书人只会死啃书本,死读书和读死书。朱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经学、史学,还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1181年朱熹 ...
朱熹还抨击当时的“官学”追名逐利,忽视道德教育和实践知识的传授,师生关系漠然如路人,读书人只会死啃书本,死读书和读死书。朱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经学、史学,还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1181年朱熹又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经朱熹整理维修的占了一半以上。朱熹每到一地,都广收门徒,宣讲理学,所教子弟,数以千计,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坚持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说:“当世之才无不学”,“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礼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岁后即为大学时期。“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之适子,与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在书院教学中,朱熹非常重视自学和启发,他认为学生要立定志向,勇猛精进,自学自得。他要求学生先自修,自修时要“如琢如磨”,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切磋。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适时给予启发和诱导。他说:书不可记,熟读可记。义不可精,深思可精。唯有志不立,则是无着力处。又说:学者读书,须是无味处细思。他还认为读书要读到“群疑并兴,寝食俱废”的程度,学问才能有大长进。他有时还和学生互相诘难,一起讨论问题。他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与弟子蔡元定等创建全国闻名的“考亭书院”,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被称为“理学之乡”。如今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地朱熹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他们所推崇。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7-07-04
2017-01-10
2017-06-25
2019-02-09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