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td] 婺源县城——紫阳镇
詹德兴整理于2011-3-14
婺源县城紫阳镇是朱熹故里,因为朱熹号紫阳而得名。紫阳镇别名有:蚺城、弦高镇、婺源镇、城关镇。
紫阳镇于公元901年唐朝天复元年成为婺源县治。在元朝至正年间正式修筑城墙,东门叫“锦屏”,南门叫“虹瑞”,西门叫“宝婺”,北门叫“璧月”。又开了四个方便居民的便门分别叫:环带、嘉鱼、保安、弦歌。
县城内原来精美建筑古迹很多。紫阳书院即在朱熹故里基础上扩建,名声极大,很多名人都曾经在此讲学,如户部尚书汪应蛟、吏部尚书余懋衡等,现在仅留下一口“虹井”。其他如各种牌坊有43座,文庙、武庙(原灵顺庙)、文昌阁、天香亭、文笔、岳王庙、城隍庙、社庙、三官庙、水府庙、万寿寺、普济寺、东岳庙、华光庙等等。大多已经破坏。现在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虹井在县城南门街。据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时这口井气吐如虹,而朱熹出生时此井紫气贯天,所以取名“虹井”,有碑刻“虹井”两大字,碑下部刻有朱松写的井铭:“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甘”。朱松号韦斋,所以虹井又名“韦斋井”。以前还在井上建有“虹井亭”。
廉泉在城东门大桥南端老城墙下。据说朱熹带门人游玩至此喝水,挥笔题写“廉泉”二字并立碑在井旁。
西湖函在城西蚺城山与军营山之间,古称“婺源西湖”,为天下三十六西湖之一。为古婺源“星源八景”之一。
现在县城扩建范围很大,老城区正逐步恢复古貌。期待重现古色古香的紫阳镇。
[/td][/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