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岭、重龙山岭徒步游欢迎你

[复制链接]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27 1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岭、重龙山岭徒步游欢迎你
——婺源浙岭脚导游词
詹德兴2011-2-25
徒步路线:❶虹关——›宋村——›宋村桥(送亲桥)——›岭脚水口古树群——›岭脚段村——›西坑水口大樟树——›西坑村——›浙岭新岭(西坑水库、燕窝亭、杀人亭)——›同春亭、吴楚分源、堆婆塚、一线泉——›浙岭老岭(半岭庵、一线泉矿泉水厂、上脊亭)——›岭脚里村——岭脚村。(总行程约4小时,浙岭老岭有环山公路,吃不消的可以乘车下到岭脚村休息或返回县城休息)
❷岭脚里村——›重龙山岭(癞痢亭、上坳亭)——›官坑岭(青山亭、朱尔亭)——›官坑横溪、官坑村。(休息或——›庆源——›江岭——›港口——›晓起——›江湾——›秋口——›汪口——›县城)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婺源最北的村子——浙源岭脚村,俗称婺源的北大门。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村民以詹姓为主。岭脚的居民原有詹、王、刘、张、曹、叶、韩、程八姓,现在的主要居民为詹姓,叶、韩、程三姓居民已外迁。詹姓约在唐僖宗年间由附近的宋村迁入。始迁祖为詹朗(字之谏),与虹关詹氏始祖是同住宋村的亲兄弟。岭脚与虹关詹氏共同的祖先为山阴县令詹必明,由庐源迁居宋村,岭脚詹氏与虹关詹氏合称为宋村派詹氏。
现在我们站的这座古代的石拱桥称为宋村桥,因为岭脚詹氏是从宋村往上迁居的;又叫送亲桥,因为岭脚村民出嫁女儿的老规矩就是送到这座桥为止。桥下的河就是浙水。这片水口林约建于明朝詹氏兴旺的时候,有枫树、樟树、楠木和松树等几十棵,每一棵树都有几百岁了。
沿青石板古驿道而上,首先到的这个村子叫段村,为明朝时期岭脚里村侠客式人物詹金实迁居在这里创建。河对岸叫猪栏边,那几户村民曹姓,由段莘五台村迁居在此,俗称猪食槽。段村屋后的树林为段村风水林,为保护段村龙脉风水,历代严禁砍伐,甚至枯枝败叶都不得拾取。
进入西坑水口,这棵大樟树这里土名万樟树。此樟树与对面岭脚村口的大樟树隔河遥遥相对,为岭脚村民的两大守护神,都有千岁以上的树龄了。西坑原有程家岭,为程姓聚居地,现已无程姓居民。西坑王家边为王姓聚居地,由武口迁居而来,后有部分外迁至思口彰村。传说西坑驿道外原来有很长一排柏树,号称一字长龙护王家,所以王姓原来极为旺盛,出门经商的人很多,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有个风水先生经过此地,躺在这棵樟树下的石板凳休息,草帽放在边上,不知不觉睡着了。有个孩子很顽皮,弄了坨牛屎放在风水先生草帽里。风水先生睡醒没注意,直接把草帽往头上戴,弄得头上身上到处都是牛屎,恶作剧的孩子哈哈大笑。风水先生就对王家的女人说:你们想吃活肉还是死肉?(死肉即猪肉,有钱才可以买;活肉即丈夫,有钱也不能买)你们的丈夫在外面快活,你们在家里独守空房,都是因为那一排柏树的缘故,只要把那排树砍了,你们的老公就回家陪你们了。思念丈夫的女人就偷偷的把那一排柏树砍了,还连根都挖了。于是在外经商的王家男人的生意纷纷破产,都回家了,王家自此开始败落。西坑詹姓村民于清朝中期由岭脚里村迁入。
穿过西坑村居,就开始踏上浙岭新岭。这里称为新岭,是相对于浙岭老岭而言。据说此岭为明清时期王姓寡妇捐资修建,所以又称为寡妇岭。站在浙岭回首俯望村居、田野,真是一步一景,各有韵味不同。
(未完待续)

精彩评论8

 楼主|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28 08: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行约1000米,就到了西坑水库。这种小水库是蓄水灌溉之用,婺源山区比较多,象散落在群山之中的小小明珠。过了水库上行约500米就到了燕窝亭。浙岭的这些亭子多为彰村王氏所修建。这座燕窝亭比较大,原来有人住在这里免费给来往的过客提供茶水。过了燕窝亭,上行约1000米就到了鼻梁亭,俗称杀人亭,已经破败。据说以前在乱世浙岭有强盗出没,曾经有彰村王姓出门经商的人回来经过这里被强盗劫杀。据说这位商人有不吉利的预感,在没到达这个亭子之前就把金银财宝埋藏在了林地里,插上一根黄荆条做记号。强盗没有抢走金银,商人的家属接到噩耗前来收敛,发现商人手里死死握着一根黄荆条,于是就在山上找黄荆树,可是竟然没有在树丛发现有这种黄荆树。只能不了了之。于是民间传闻,有在杀人亭之上发现黄荆树者,必定是王商人藏宝之地。过了鼻梁亭上行约1000米就到浙岭头了,也就是大有名气的吴楚分源所在地。(待续)
婺源斌彬 发表于 2011-3-28 15: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照片就好了!
田野 发表于 2011-3-28 17: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

 楼主|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31 2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进入的是同春亭。穿亭而过,左手是石磊围栏,右手靠山是个小小的庙,叫做“五通神庙”。五通神是一个类似于财神的神。据说只要有五通神光顾,那户人家就有吃不完的粮食,粮仓与瓶瓶罐罐就总是满满的。但是五通神的具体形象谁也描述不出来,甚至把家里出现的蛇类或其他很少在家里出现的动物都当作是五通神的化身。五通庙走过去是浙岭庙,原来很大,有众多的和尚和佛像,佛像在文革中毁掉了,庙宇在修建浙岭公路时拆除了一大半,现在留着的是以前香客和过客休息的地方。这里原来有个巨大的石头水缸,用竹子接一线泉的泉水储存,前几年被人偷走了。这里历代都有专职人在这里免费烧水泡茶供给客人。嵌在墙壁上的石碑是历代修缮浙岭路亭庙宇的捐资名录。浙岭庙与五通庙之间就是古代吴国通往楚国的关卡,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吴楚分源”四个大字。
此碑是后来仿制品。原碑已移至婺源县博物馆保存。原碑比这个厚重,据称有千斤之重。写这吴楚分源四个大字的作者是岭脚村的书法家詹奎,号云湖。当时岭脚有一文一武两个杰出人物,文的就是詹奎,武的就是詹春,传说这块石碑就是詹春一个人从岭脚村驼到这里的。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个大侠詹春,有兴趣的可以查阅。
 楼主|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31 22: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岭庙茶亭部分的后面有个石堆,就是堆婆塚,原来有个高达4米宽近1米的“堆婆古迹”石碑,上面刻满描述堆婆事迹及一些名人题咏之词,亦有詹奎手笔,是个宝贝,文革中居然弄到岭脚村据说在某家的猪圈里,现在下落不明。堆婆一般称为方婆,无名氏,方是夫家的姓,南北朝时虹关人。南北朝时虹关居民为方姓,后来逐渐外迁,现虹关已无方姓。方婆的丈夫死的早,就独自一人在浙岭头的茶亭烧水给来往的过客喝,几十年如一日。方婆死后就葬在茶亭后,过往的客人思念方婆,就在她的坟墓上放一块石头以表达哀思,以至成为巨大的石堆,称为堆婆塚。方婆的事迹流传很广,成为徽州人热情好客无私奉献的象征,很多免费茶亭挂上“方婆遗风”四个大字的旗子,现在的婺源茶道尊方婆为鼻祖。清朝岭脚诗人詹文恒有诗一首《
婆冢堆云》:
荒坟底事独峩峩,百世长传方氏婆。
当日煮茶施泽广,后人堆石比云多。
骨埋吉壤应未朽,名与古庵同不磨。
客访残碑遥指点,苍松翠柏交枝柯。
作者有词一首《忆秦娥。浙岭怀古》:登临处,残亭破瓦千年路。萧萧雨,凭栏远眺,界分吴楚。
方婆茶道尊鼻祖,可怜荒塚无人顾。山无语,仰天长啸,泪与风舞。
面向吴楚分源古碑,左手的山尖叫做羊角尖,上有古代战国时期的烽火台和战壕。宋朝曾在此抗击方腊部队,清朝婺源驻军曾在此抗击太平军,红军和新四军亦曾多次到此。《詹氏宗谱》记载,抗击太平军时浙岭驻军有3000之众,其中岭脚詹氏有60名勇士,因为浙岭头离家太近,怕家里遭殃决定到离浙岭头50里的凰腾村苦竹岭阻击太平军。在那里遭遇太平军数万之众,苦战了七天七夜,虽然有援军,最终被太平军突破防线,岭脚詹氏60名勇士全部阵亡。浙岭头防线亦被突破。当时的太平军将领对岭脚詹氏60名勇士很敬佩,数万太平军全部静悄悄走浙岭新岭经西坑、段村而去,对岭脚村民秋毫无犯。传说这支太平军最后消散在鄱阳湖边的各个乡村里了。
 楼主|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31 22: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返回同春亭出亭,横着一条山道(其实原来是有青石板的,后来毁了)进入树林约100米就到了一线泉,沿途有很多浙岭庙的和尚坟墓。那里的岩石上嵌着一块青石板,刻着“一线泉”三个字,落款也是詹奎。清朝岭脚诗人詹文恒有诗《
一线灵泉》:
最高峰顶响潺潺,策杖寻幽未易攀。
呵护仙源云靉靆,引通灵液竹弯环。
但持恒德能穿石,不变清操许出山。
遍与行人尝此味,可知天地本无悭。
从一线泉返回顺浙岭老岭而下。老岭修建于战国时期,历代维修。现在的环山公路对老岭破坏有点严重,但还有很多路段保存完好,有体力的继续徒步,体力差的可以坐车下去。站在浙岭往下看,风景别有不同。作者有诗《浙岭风光》:
浙岭巍巍欲顶天,高湖遥望漫云烟。
重龙山上香茶好,游凤亭前泉水甜。
阡陌纵横疑有意,村居错落似无玄。
雉鸠对唱微押韵,鸡犬相闻大自然。
浙岭东面对面的岭就是重龙山岭,南面就是凤凰岭,西面云遮雾绕的山就是高湖山。诗里描述的就是浙岭远眺风光。
下行约1750米,就到了半岭庵遗址。半岭庵原名万庵堂,毁于文革。从庞大的遗址可以想见当年的辉煌。詹文恒有诗一首《万安古刹》:
浙源山水足幽探,佳气潜通半岭庵。
竹影藏门回俗客,松声入户答清谈。
焚香定有仙临座,安砚何妨佛共龛。
昔日醉僧圆寂久,诗心禅意与谁参。
(醉僧号止泉,好饮能诗)
半岭庵下来,沿公路下可到一线泉矿泉水厂,沿古驿道下到上脊亭。此亭亦为彰村王氏所修建,后来岭脚村民有修缮。亭内石凳成排,亭边山泉甘冽,是休憩的好场所。这里下岭约1000米就到岭脚村内。
 楼主|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31 22: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岭脚底有一条支路往岭脚水电站。这里以前有个社庙,文革中拆除。社庙边有龙马古洞,大跃进中炸毁。水电站上去也是青石板台阶,约30米处为龙井飞瀑。清朝詹文恒诗曰《龙井飞瀑》:
潜龙一去不飞回,千古空留雪浪堆。
远势莫将三峡比,大声惊自半天来。
海潮倒卷石俱裂,银汉斜倾山欲隤。
忘记匡庐真面目,却于此处费疑猜。
沿青石板路上去约1500米有个蓄水量十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可谓真正的高山平湖,亦常有鸳鸯在此出没。水库的入口处有个周王庙。因为詹氏出自姬姓,詹氏始祖为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姬至泓,封为詹侯,封地为詹城,第五代詹侯姬礼指爵为氏才改姬姓为詹姓,所以凡詹姓聚居地都有周王庙。该庙已毁于文革,仅留遗址和一块周王的神位石碑。
岭脚村分为里村和外村,外村有浙水穿村而过分为河东与河西。河西有个溪埠刻有“洗心埠”三个字,传说可以洗涤人心,使人良心发现。《詹氏宗谱》记载,詹朗从宋村迁到岭脚时是在河西古驿道的官路里,十世单传至王佛公,因为看到里村紫气冲天而迁居里村,人丁兴旺后才往外村住,于是逐渐繁衍成现在的一千多人,还有历代因为在外做生意(主要是制墨业,称为徽墨)而外迁的不知道多少。这里没出什么大官,里村有个岭脚唯一的官邸大夫第,是清朝时向曾国藩上书而受赏识获得五品官的詹斯沂所建。而那些太学生、国学生、奉政大夫很多。这里原有个跟江湾萧江祠堂一模一样极为宏伟的詹氏祠堂叫做敦伦堂,文革中毁掉了,只有一对价值连城的花瓶不知如何收藏到了婺源县博物馆。村中古建甚多,但多已经开始败落,急需保护挽救。计有:仁本堂、德本堂、立本堂、玉润堂、辉吉堂、第芳堂、光裕堂、百涛书屋、如松堂、暨翕堂等等约数十栋之多。里村途经孝子坊上重龙山岭。孝子坊的门楼上嵌有“钦旌孝子”四个字的石碑。砖雕极为精美,可惜文革时破坏了一部分。
 楼主| 妙手狂生 发表于 2011-3-31 22: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了里村即登上往官坑去的重龙山岭。此岭并非古驿道,乃民间捐修的通道。《詹氏宗谱》记载,修建这条岭的是清朝詹宜炳、詹宜灿两兄弟,载入了《省志*义行录》。当我们走在这古意盎然的青石板路上,享受着爬山的乐趣,应该感谢这两兄弟的无私奉献。上行约1500米就到了癞痢亭,因为村民经常维修,保存完好,可以遮风挡雨。至于为什么叫作癞痢亭已不可考。再上行约2000米就到达山顶,回首脚下的岭脚村,屋子小如棋子,对面蜿蜒的浙岭公路犹如盘旋的巨龙。那个中型水库也如一个小小的茶杯,很有自豪感吧?到上坳亭好好休息一下,在亭边喝足添满甜美的泉水,准备下岭到洪氏的祖地官坑去。
下岭比较长,也比较缓。下行约2000米到达青山亭。这里是官坑岭一个重要的分叉路口,我们回过头看:岭脚来的路在中间,往上的青石板路是通往庐坑岭和庐坑(庐源)的,下面的青石板路是往青山庙去的。青山庙是历史上婺源一个重要的庙宇,传说那里的菩萨很灵验,还有那里的泉水是传说能治百病的仙水。过了青山亭,下面的朱尔亭及官坑民居就可以看见了。作者有《从岭脚到官坑》诗一首以记之:
重龙山上风光好,岭脚加油努力攀。
左转右旋频擦汗,前俯后仰乱弹冠。
灵泉有爱通人意,翠叶无欺解风憨。
偶入青山寻古迹,官坑在望下云端。
让我们到这个近千年的古村,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官坑好好休息一下,体味官坑怡人的风光和官坑村厚重的人文历史。谢谢大家!
(官坑部分另有导游词,本导游词就此结束,这里仅以作者的一首《官坑赞》作为简介:
四面山环地貌奇,两条河汊纵横姿。
千烟紫气千年聚,百代香风百世仪。
北有天梯通皖省,西连岭脚往邻枝。
东行八转随溪出,施展雄才谱贺词。
完稿于2011-3-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

帖子11

发布主题
东方财富机构监控和散户监控指标
流水线图形量化交易系统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Get更多资讯

Powered by 最美乡村! © 婺源旅游 | ( 赣ICP备19013634号 )|网站地图| 赣公网安备 36113002000140号i> | 👀 | 👦 | 📄

GMT+8, 2025-4-24 23:42 , Processed in 0.041868 second(s), 3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