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水口庙
在古徽州地区的大部分村庄都拥有“水口”,而且在“水口”附近都建有各式各样的神庙。随着历史变迁,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大部分“水口” 神庙都不复存在了。
水口庙供奉的有婺源影响较大的地方神有元帝(即玄帝)、关帝、汪王(即唐初的本1地英雄汪华)、周王、观音和地藏等。还首次知道了有五猖庙这一本土的俗神庙宇的存在。
其实,在当地几乎没有人知道五猖神本属于婺源土神,也没有人能真正清楚明白地讲述五猖神的由来。因为绝大部分的五猖神庙都属于村庙,规模非常小,历次修建都不曾勒石立碑,也没有对这一神祇的历史由来和“御灾捍患”的功德给予清晰的记述,因此基本上无人知晓其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
“五猖庙”,庙里有五个菩萨,叫做五猖菩萨。村里遇到有人上吊自缢,就要“起五猖”。何谓起五猖?就是组织五个青壮年,装扮成面目狰狞、杀气腾腾的五猖菩萨,手握钢叉,使劲甩动,连续发出“察!察!察!”的响声,嘴里不断吹着“嘘!嘘!嘘!”的口哨,追赶一个披头散发、身穿白衣、红舌头伸出一尺多长阴魂不散的吊死鬼,借助五猖菩萨的神威将它驱逐出村,不许它再进村害人。这一活动一般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钢叉声、口哨声响个不停,声似鬼哭狼嚎、阴气森森,使人闻之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几乎根根毛孔都竖了起来。特别是小孩被那种怪声怪气的声音吓得周身发抖,捂着耳朵躲到被窝里不敢说话,待怪声过去才敢将头伸出来。
在婺源的磻坑村,水口处有新旧两座磻龙庙。旧的庙较小,里面供奉着龙帅老爷、周云老爷、蝗虫老爷,以及社公老爷、社母老爷,门前的樟树下,有一丛残香,大概是敬土地神的吧。与此庙几步之遥,新建了一座庙宇,虽简陋,却也令村人骄傲,庙里除了供奉着周昌老爷、判官老爷、财神老爷、小鬼老爷、运气老爷等神位外,还坐着几尊菩萨塑像,有观音,还有三尊大概是刘关张。
由此,五猖神便在人们的期待中渐渐神通广大起来,拥有了护社稷、荫乡土、判是非、定善恶、佑安康、广招财等种种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婺源的水口庙的建筑"四面临风为亭.三面临水为阁",一层供行人休息躲雨避阴,上层有菩萨数十个,供人们参拜。簧村村头水口处有座的古廊桥,这座桥已900年的历史,是整个婺源中最古老的一座,如今仍然展现着苍然的美丽,而建在村头桥后的那座庙,更是按照庙前穷、庙后富、庙左庙右出寡妇的古风俗择址的。
上坦村的水口附近。这座小庙在一条已经基本废弃的青石板小道边,依山而建。当我们第一次直接面对庙中所供奉的五猖名号时,在这“猖”字中,便隐约感觉到某种涌动在徽州民间的神秘力量的存在。这五位猖神的名字分别是“东方第一位风猖神王”、“南方第二位狂猖神王”、“西方第三位毛猖神王”、“北方第四位野猖神王”、“中央第五位伤猖神王”。
岭下村有两座五猖庙,分别建在村头和村尾。村尾水口处的小庙同上坦村的一样,也是由私人发愿建成的。
婺源的水口庙基本上庙庙有对联;
武口五显宫的对联是:“山川毓秀五路大神保社稷,地杰钟灵四方仙佛荫双溪”;
汪口五显庙门上的对联是:“威镇全球巡回善恶,四方响应赫声耀灵”,而在所供奉的五猖神位上又写着:“共懔神威赫赫,肃瞻庙貌峨峨”;
占坑五猖庙的对联是:“眼看五湖四海,耳听东南西北”;
岭下大庙的两副对联分别是:“妙妙妙庙小神灵验, 禹禹禹宇大佑安康”、“芦溪五显长镇宅,瑶脉神灵广招财”。人们希望自己所信奉的神灵有着无所不能的本事,可以解决凡人所无法做到的事。
水岚村的桥西端是座“汪王庙”;这座如今在婺源已极为罕见的、用以祭祀徽州重要地方神汪华的古庙,历经数百年世事沧桑后,仍倔强地矗立在水岚村口,为世人彰显徽州文化于地域的边缘。
婺源的水口庙基本上庙庙有传说;
方坑的相公殿传说 说是在驴年马月,此地的神童坑出了个神童太子,皇帝知道此事,便派杨、屈、贾三位钦差大臣前来“点朱笔”予以镇压。可是,他们到得此地,偶尔听到有人说“去无头”,顿生疑惑,又听说往前走便是砍头坳,不禁胆寒了。一夜惊恐难安,早晨起来更是犯难,前进要被砍头,回去无法交差也会丢了脑袋,倒不如给自己留个全尸,于是,三人同时悬梁自尽。而后人却庆幸他们因怕死反而救下了神童,便建殿祀杨、屈、贾三位相公,不仅如此,当地人家也在厅堂之上祀奉着他们的香位。
史书记载:婺源"不事佛、老主教",但地方神却特别多.府志上说:"泥于阴阡(风水术)......且昵鬼神"。地方神是一定区域睁人民集体心理的反映,一个地方神的管辖范匪是有限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此地的地方神管刁到彼地,彼地的地方神亦管不到此地。地方神茹内是公平无私的,对外却是有私心的,它就象一个兄长,充满了人情味。人民因感觉到生活在荠一地方神的庇护下,而产生的地域认同感是元比强烈的。如果说宗族是维系传统社会的血筠纽带,那地方神就是一条地缘的纽带。
江湾水口庙的传说 却说岳家军进今水口庙时,岳飞放眼江湾,云封雾锁,什么也看不清楚。当他刚走五里路,说也怪,背后云天雾散。江湾和那群山相拥静卧着。岳飞回头一看,脱口称赞。"好地方,此乃双马回之龙脉、八百年后,必出天子,"于是翻身俯拜,并且在两匹马的头上上了鞍,牵着就往江湾跑,双马不得不回头。
汤村水口庙的传说 相传在婺源县城汤村街有一庙,庙是奉祀的是树神,在清末民初香火大盛,男女祈祷十分灵验,人们称其为“杉树将军”。 清咸丰十一年,长毛(太平军)侵入婺源,婺源守军与乡勇在汤村街筑营备战,因这棵古杉挡于营门,所以驻婺守军主帅命令士兵砍掉此树,于是几位士兵拿来刀斧就砍,没想到一砍,几位士兵则头晕脑花,手不能动,围观士兵见状,将此情况报告给主帅,主帅大怒,又换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去砍,而这几个都喷血不能动,主帅知道后,心里也害怕,亲自来到这棵古杉树下,对古杉树说:“你如果能帮我灭掉这些贼寇,我一定奏闻天子,立庙奉祀,你就是杉树将军”,那天晚上驻婺守军主帅果真做了个梦,梦里树神告诉他,应先捣毁贼巢以驱贼出境。第二天主帅按梦所示举兵伐贼,大获全胜,境内安宁。驻婺守军主帅将此事奏闻皇上,奉旨立庙,封古杉树神为“大将军”。
奉请五岳五猖王,五人兄弟逞英雄,父母原来早亡死,未曾习学读文章。心想常常学武艺,刀枪纷纷入战场,只有番王来作乱,手执长枪丈八矛,收伏番王人作乱,普天男女得安康。只有大王封官位,封做五岳大都猖,千里刀枪是吾甲,万里烟火是吾烧。脚踏九牛车一只,飞砂走石是吾吹。吃生吃热都是我,吃毛吃血吾先尝,搜营破案吾先去,打瘟治邪吾前行,不怕封山拿盗贼,麻绳铁锁响叮当。胡郎判笔吾前去,锣鸣鼓响即来临。来无影,去无踪,大家报应显神通,玉皇敕赐传吾令,诸邪百鬼不留存。愿来临,速来临,火速坛前显金身。我今由请望来临,惟愿五猖亲降临。
鲁迅在其《朝花夕拾》中曾有过这样的描写:"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鲁迅,1956:26-27)
参考:《中国鬼信仰》张劲松,1991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见闻随笔》齐学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