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淡语话朱熹(八)

2010-12-30 17:17
原作者: 方跃明 来自: 本站原创 收藏 邀请

朱熹一生曾两度回婺源祭扫祖墓并拜望宗族长老。第一次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是朱熹刚刚考取进士后。当时朱熹年仅二十一岁,回婺源主要是祭扫先祖的墓地,省亲访友。在家乡,他受到了族人亲友的盛情款待,还与文 ...

    朱熹一生曾两度回婺源祭扫祖墓并拜望宗族长老。第一次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是朱熹刚刚考取进士后。当时朱熹年仅二十一岁,回婺源主要是祭扫先祖的墓地,省亲访友。在家乡,他受到了族人亲友的盛情款待,还与文士学人饮酒唱和,非常欢畅。他父亲当年举家迁移时,因盘缠拮据不得不将祖业田产全部典当了,是曾在福建为官并和朱松友好的婺源游汀人张敦颐告老还乡后,慷慨地为朱家赎回田地并将田产交由朱家管理。朱熹登门面谢了张敦颐,又看望父亲生前好友婺源韩村人余靖,有《谒表伯余宋佑祐》诗:“江上雪意满,风吹竹林平。先生但坚坐,稚子开柴荆”。又曾和内弟程洵探讨诗歌创作,指出:“学者所急,亦不在此。学者要务,反求诸己而已。《语》、《孟》二书精之孰之,求所以见圣贤用意处,佩服而力持之可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田甲卷》)。并诗赠程洵:“外家人物有吾子,我乃平生未见尝。文字只今多可喜,江湖他日莫相忘。”


    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朱熹在知己且自称门人的蔡季通(子元定)的陪同下再次回到阔别二十七年的故乡,作第二次故里重游,神交已久的饱学儒士汪清卿早已在路上迎接朱熹,并盛邀他下榻其家。这次回婺源,朱熹遍走乡间山野的祖墓地,进行祭祀,并写了《归新安祭墓文》、《又祭告远祖墓文》,还去九老芙蓉山(今称文公山)第四世祖四门博士朱维甫妻程氏墓四周,加植了24棵杉树。这个时候的朱熹已经学业有成,且较有名气。更是受到邑宦、族老、亲朋好友和门人弟子的礼遇和招待。当时的知县张汉率诸生请朱熹去县学讲学,朱熹考虑到刚回到家乡且人事冗杂,婉言谢绝了,但向县校藏书阁赠送了《程子遗书》、《外书》、《文集》、《经说》、《司马氏书仪》、《高氏送终礼》和《吕氏乡仪》、《乡约》等书数十多卷,并撰写了《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告诫乡人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必须尽心尽力,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与婺源族人一起修朱氏宗谱,确认以先祖朱瑰为婺源茶院朱氏的始祖,而自称为茶院九世孙,并作《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并为晓鳙村《曹氏族谱》写了序言。又因住在饱学儒士汪清卿家里,而两人又志同道合,性格相同,兴趣一致,彼此都相见恨晚。当汪请朱熹为其学生门徒授课时,朱熹满口答应,致使汪的寓所门庭若市。朱熹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解答,诲诱不倦。这次在婺源的半年多时间里,朱熹除在婺源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外,还同门人弟子遍游婺源各地,并有墨宝和佳作留传。如在县城东门大桥南端旧城墙下,有泉清澈见底,朱熹同门人游历到此小憩,畅饮后顿感甘醇可口,于是欣然提笔书“濂泉”两字,并立石碑于泉旁。游至城北门外其弟子滕璘家业处,见有一泓池水汩流,环境清幽,似梦中相识,甚是可爱。遂命弟子滕璘在此建亭读书,并在此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句。还漫游灵岩洞群,至今琼芝洞东南隅石壁间题有“吴徽朱熹”及在曲房莲花柱上题有“晦翁”二字,可惜的是南壁朱熹题诗剥蚀殆尽,仅遗一“晦”字和“已冬”二字。
 

未完待续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粉丝0 阅读840 回复0
上一篇:
药渣习俗发布时间:2011-01-06
下一篇:
浓情淡语话朱熹(七)发布时间:2011-03-26
推荐资讯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Get更多资讯

Powered by 最美乡村! © 婺源旅游 | ( 赣ICP备19013634号 )|网站地图| 赣公网安备 36113002000140号i> | 👀 | 👦 | 📄

GMT+8, 2025-4-24 22:33 , Processed in 0.037121 second(s), 3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