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民间艺人在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开街仪式上表演叫卖西瓜。新华社发 昨日,鲜鱼口,80岁的白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吃了6个包子小半碗炒肝。由于排队的人太多,老太太的轮椅推不进去(各家字号前都没有无障碍通道) ...
昨日,民间艺人在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开街仪式上表演叫卖西瓜。新华社发
昨日,鲜鱼口,80岁的白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吃了6个包子小半碗炒肝。由于排队的人太多,老太太的轮椅推不进去(各家字号前都没有无障碍通道),只好在街头吃。新京报发
“开街”……鼓声急促,叫卖大王吆喝声响亮,昨天,成市于明朝正统年间,已有570多年历史的前门鲜鱼口街,历经六年的整体复建,在母亲节这天,重新开街迎客。 小街全长225米 前门大街、鲜鱼口街、大栅栏街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传统商业街区,鲜鱼口街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饮、戏园、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是典型的北京民俗市井商业区域。 2005年,鲜鱼口街整体拆迁修缮。现在的鲜鱼口街,东至前门东路与西兴隆街相接,西至前门大街,全长225米,两侧总建筑面积约5.6万㎡,全部为小体量、小开间的历史风貌店铺,适合餐饮小吃店、百货零售店、茶楼、手工作坊等入驻。 “闹腾腾,一片红,这里的生意就是火!”“糖葫芦,冰糖的”昨天,随着开街的锣鼓和京味儿吆喝响起,小吃、数来宝、招幌、牌匾、抱柱楹联……纷纷亮相。 红体金鳞的双鱼拱门、水纹鱼鳞状路面、井盖上的群鱼戏水图案、路灯杆上印满小鱼的灯罩……在修缮一新的鲜鱼口街,随处可见“鱼”的元素。 东城区政府介绍,昨天,有12家“老字号”餐厅、小吃店,同时开门迎客。其中,天兴居炒肝店和便宜坊烤鸭店,是原址原风貌复建;最早位于前门大街,后几经搬迁的锦芳小吃,也落户鲜鱼口街。计划稍后开业的,还有峨嵋酒家、吴裕泰内府菜、稻香村、黑猴百货店等。 七成以上是老字号 昨天,鲜鱼口的开发方北京天街置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田耘介绍,遵循复兴故都风貌改建,是新鲜鱼口的建设理念,其定位就是“京味特色、美食经典”,延续街区业态特色,从而让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鲜鱼口真正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来。此次鲜鱼口招商计划招进老字号比例在70%以上,京味老字号不低于老字号总数的70%。今后,整条街将约有30多家商户。 开张至六一百个车位免费停 昨日,鲜鱼口的开发方北京天街置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田耘称,这条街建有地下停车场,目前正在建设中,竣工后将有3000个停车位,开张起至6月1日,可提供100多个车位免费停放。 现场 叫卖大王祖孙三代齐助兴 昨天上午,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祖孙三代人的叫卖声,传遍了整条鲜鱼口大街。 逍遥扇在手,蓝袍加身,红黄色马褂格外鲜亮,臧鸿一副悠然之态。 鲜鱼口,鲜鱼口……臧鸿一张口,声音传出数百米,虽已80岁高龄,但老先生中气十足,嗓音洪亮;臧老的儿孙,则马上接力,高喊“老字号,美食街。”最后,祖孙三人合拍齐唤“开街喽”。 臧鸿祖孙三人流连于街上,每到一个店面门口,便张口吆喝;店门口的接待人员,对叫卖大王尊敬有加,列队迎接,间或以吆喝回应。让游客仿佛又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大栅栏。 吆喝的不止叫卖大王一家,穿着民国衣服的老人,梳着大辫子的“清代妇女”……或挑担子、或挎箱子,冰棍、香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轮椅老太一家六口故地游 86岁的徐淑英老人坐在轮椅上,看着这条街的一店一景,一人一物,脸上始终挂着笑。 老人和鲜鱼口,有着一辈子的感情。
游客意见 期望价格更“亲民” 很多市民觉得,改造后的鲜鱼口更体面了,但商业味更“浓”了,很多小吃的价位,似乎不那么“大众”。 91岁的李大妈爱吃天兴居的炒肝,“以前每碗卖过8分钱、几毛钱、1块2,改造前卖2.5元,现在卖8元。”“有点贵,如果总来吃,有点费钱。”李大妈称。 多位老街坊表示,感觉这里的物品是专门卖给外地游客,这条街的价格,应该更“亲民”一些。 希望店面再增加 前日下午,65岁的陈先生就来踩点。 陈先生是老北京,家住鲜鱼口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老鲜鱼口店面一家挨一家,至少30多家。整条街看起来错落有致。 陈先生说,改造后的鲜鱼口,虽然路比以前宽了三分之一,但店铺明显没有想象中的多,物品也没有以前丰富。
5月5日,鲜鱼口天兴居炒肝包子店。当天,住在鲜鱼口胡同的老街坊回到面貌一新的鲜鱼口,寻找过去的记忆。昨日,鲜鱼口重张开市。
2005年10月,鲜鱼口胡同,拆迁前的街景。
2005年10月,鲜鱼口兴华园浴池。 1910年代,赵锡山父亲初到北京,从鲜鱼口开始做起帽子生意。自父亲算起,今年70岁的赵锡山一家在鲜鱼口生活了将近100年。 这位老人见证了鲜鱼口从繁华到冷清,从破落到拆迁,又到今日的重新开市。 赵锡山没有继承父亲做帽子的手艺,他喜欢用画笔画记忆中的老北京,自上中学开始,他便开始画老北京,包括东便门、金鱼池……特别是他生活了70年的前门鲜鱼口。 1930—1940年代 “黑猴”百货店最为著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童年时的赵锡山几乎每天都跟着做帽子生意的父亲,穿梭于鲜鱼口街上,忙着给黑猴、马聚源等多家帽店供货。 鲜鱼口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与大栅栏相对。赵锡山记得,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鲜鱼口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吃的、玩得应有尽有……热闹程度,甚至一度胜过大栅栏。 其中,田老泉和杨少泉两家帽店,门前都摆放一对木质黑漆猴子,冬天卖皮毡帽,夏天卖草帽,也兼营针头线脑、日用杂货,被称为“黑猴”百货店,在当时非常有名,也是整条街上生意最红火的店。 对当时不到10岁的赵锡山来说,爱逛鲜鱼口,更是因为这条街上不少商户的橱窗里,都有当时最先进的小火车模型,它们还配有轨道,能顺着一个方向开动,非常有趣。 1950年代 公私合营关闭老字号 1949年建国之后,鲜鱼口街既是居民区,又是商业街,这条街还凸显出时代变革的痕迹。 在这条街上,赵锡山还对会仙居炒肝店记忆深刻。他说,当时,父亲做完一天活,喜欢带他去看戏。待戏散场,父亲就带他到鲜鱼口,坐在会仙居,要一碗炒肝,一碗馄饨,那是最美味的夜宵。 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鲜鱼口里的大小店铺有了新归属。赵锡山说,常去吃夜宵的“会仙居”和路对面的“天兴居”合并。 天兴居的门脸小,勾炒肝的大锅支在门口,热气腾腾,香气飘散满街,很容易招揽食客。吃炒肝的人围在炒肝锅前,人手一个小茶碗,红亮的,现盛现吃。那时的价格,赵锡山记得“一毛钱一碗,不用粮票”。 赵锡山说,所谓“吃炒肝不用勺”的讲究,其实就是,那时天兴居食客太多,没有座位,站着吃省事省时。“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了京味儿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公私合营后,鲜鱼口路南的商店相继关闭,用作他途。 1960—1990年代 部分老字号恢复 1960年,全国自然灾害严重,肉票奇缺,所有沾腥的东西都不好买,天兴居的炒肝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停止供应。 “文革”十年,鲜鱼口街和老北京的其他商业街一样,铺满了大字报,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兴华园澡堂子,也从鲜鱼口浴池一度改名为劳动浴池。 改革开放后,鲜鱼口由于之前建筑改造,曾经和华清池齐名的兴华园澡堂,也盖成了宾馆。街巷变窄,人气开始输于前门大街西边的大栅栏。 上世纪最后20年,国营企业的效益一度走入低谷,鲜鱼口街的大小国营店铺,也纷纷陷于萧条。再往后,有些店面相继被人承包,转包,开饭店或商店,都不了了之。 只有天兴居炒肝,因为老主顾捧场,一直坚持下来。 除天兴居外,1980年,兴华园浴池恢复。进入90年代,很多家庭条件改善,自家能洗澡,到大澡堂里泡澡的人也渐渐少了。 2005年—至今 老字号商业街重张 2005年年初,肖复兴重回鲜鱼口,他没想到,“会变得这样破败不堪”。
回忆 (作家肖复兴) 兴华园澡堂 它门口清式的牌坊,是有年头的。牌坊下冬天卖糖葫芦不算新鲜,夏天卖刨冰却是当时冰激凌的先锋。天兴居紧挨着兴华园,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热腾腾地泡完澡,喝热乎乎的炒肝,成为父亲那时星期天最惬意的享受。 联友照相馆 我有生以来照的第一张照片,是在那里照的。母亲去世后,姐姐为担起家庭的重担远走内蒙古去修铁路,临走前带我和弟弟照的相片,也在那里照的。照相之前,姐姐划着一根火柴,燃烧一半时吹灭,用那剩下的灰烬为我和弟弟涂黑眉毛。以后姐姐每次回来探亲,都要和我们照一张合影,每次都是在那里,每次都用火柴棍的炭描黑我和弟弟的眉毛。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7-07-04
2017-01-10
2017-06-25
2019-02-09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