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 助推新农村建设
——对发展"农家乐“旅游旅游的思考
近

年来,全国各地“农家乐”旅游持续升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已成为市民的一种时尚,“农家乐”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提档升级显得尤为迫切。
一、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比较优势
1、宜人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和核心吸引物。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里才有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的乡村成为旅游区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休闲的表象繁荣上,也不能为发展旅游而把乡村原生态的建筑拆迁、大山铺的旅游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练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的发展起来。
2、厚重的历史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要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要害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按照乡村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优越的区位交通。乡村旅游的交通区位也固然重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是作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让地方乡村正成为一方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二、发展“农家乐”旅游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模式单一,互动性差,水平不高。现在的农家乐大多停留在“吃饭、打牌、钓鱼”上,以用餐为主,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游客可参与性还不强,体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尚未被纳入。
2、尚未形成气候,特色不鲜明,品牌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还是以被动经营为主, 简单复制,旅游活动项目单调乏味,缺乏对于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挖掘, 没有个性和品牌核心价值,缺少市场开拓意识,甚至由于同质化竞争导致亏损,很难形成游、购、娱、食、住、行一体的产业链。
3、起步晚发展慢,组织程度不高,管理亟须规范。我县农家乐大多属家族化经营,服务不规范,小农意识明显,经营行为不规范,无标准农家菜谱,无统一烹饪标准,无规范服务行为,经营场地参差不齐、档次低,政府投资和集体经济投入几乎为零。
三、发展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统一规划、加强宣传,努力扩大农家乐旅游的知名度。
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精心制定农家乐发展整体规划,科学周密做好策划,实现全县农家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一是制定整体宣传计划。将农家乐旅游纳入全县旅游宣传促销整体工作计划,制作农家乐旅游导览手册,整体包装,加强对各类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宣传推介,扩大农家乐影响力,推动更多市民走进农家乐、享受农家乐。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手机短信等载休,借助月亮文化节、农博会、旅游推介会等平台,加大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宣传力度。二是开展主题活动。举办采摘节、油菜花节、采茶节、葡萄节、草莓节、桃花节等文化娱乐活动项目,打响知名度,同时积极组织各种农家乐行业内的活动,如旅游展示会、农家乐烹饪比赛等,叫响“休闲在农家”。 通过开展书画、笔会、摄影、竞赛、团购等系列活动,进行捆绑打包,扩大铜鼓农家乐的声势。三是加大户外宣传。通过在景区、入口、广场等人流交汇处悬挂宣传标语牌、办宣传栏、制作促销标志,提升品位。特别是要重视农家乐宣传推介进机关单位、社区、社团组织的工作,突出动态互动宣传和不同季节特色游的推介,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提高宣传效果。
2、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切实提高农家乐旅游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