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乡村的美景,便是眼前迷迷茫茫的雾了,潮湿的空气中,还能嗅到一丝闲适。身前,流水无声息地默默前行,身后,路上人群拥挤而繁杂。在这大都市的中心地段,处处体现高效率主义意志的现代化城市里,怎么允许如此犯罪般的安逸呢。 或许一代人的时间和生命,更愿意投入身后的华丽都市,而不是身前慢节奏的流水中吧。所有人都想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永不消逝的名字,但又有谁意识到流水是不可能停止流动的,长河中更不可能为某人凝固。不,有人意识到了。陶渊明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吧,他更愿意抚着无弦琴,与友人畅饮,怀着一身的才华和耕具作伴,即使乡村不爱他,他也深爱着乡村。宁愿吹着西北边的冷风,也不愿意住在日夜暖气供应的官场中。随着人类的进步,对于功与名的追求渐渐占据了绝大部分人的心,这世间,能够空怀一身能力而与世无争的人,几乎绝迹了。这是必然的结果吧,毕竟在如今的社会中,上层人士于贫寒阶级的差距,实在太大,物质上的极大需求深深刺激了人们心中的那根弦,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迫受到了名利思想的影响,“人往高处走”的观念扎根于每个人心中。陶渊明一类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是很难存在的了。 自从季羡林季老去世后,中华已被认为是再无大师,如果从这一方面看,可能也是必然的结果吧。想想如今的环境,能够完全摆脱向上爬的冲动的人,无非只有一种人,那就是真正无才无德没靠山的了。相对的来说,我们身处在巨大的机会宝库,“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思想虽然是错的,但对于大部分聪明的现代人来说,却也差不多了。想取得巨大的成功虽然十分困难,但较为富裕的小资生活,还是能够实现得了的。一边是美酒佳人别墅跑车,一边是凉白开和快餐饭,如果有能力选择,谁会去选后者。可能有人会问,不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埋头于写作吗?但反观这一些人,他们写作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不仍然是为了养家糊口吗?为了钱而做的事情,是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的,如果连追求都是生活,怎么能写出流传世间的作品? 难道中华真的不可能在出大师了吗?我并不这么认为。是的,名利追求充斥着整个社会,但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我们已经不用在为物质而苦恼,方块字的大师们会重新回归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的回归铺上最华丽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