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非景点二日游路线攻略

2011-4-1 10:00
原作者: 程进彬 来自: 本站原创 收藏 邀请

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可是现在婺源的景点是人满为患,做为一个婺源旅游人,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我又无能为力。鉴于对婺源景点的了解,对婺源路况的了解,我想出一条不需要门票的旅游路线,让一些来婺源不想 ...

    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可是现在婺源的景点是人满为患,做为一个婺源旅游人,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我又无能为力。鉴于对婺源景点的了解,对婺源路况的了解,我想出一条不需要门票的旅游路线,让一些来婺源不想去看景点人头的旅游者提供路线。
第一天:岭脚--虹关--察关桥--浙源--查平坦。
岭脚
    吴楚分源于婺源县浙源乡境内的浙岭之巅。
    浙岭,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风峦相接数十里。形势险要。古为兵家要冲,亦为婺源东北主要屏障,古为徽饶必经通道。春秋时,浙岭为吴楚(国)划疆之地。北宋权邦彦诗称浙岭为“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至今岭脊尚存一方碑高1.7米、镌刻阴纹隶书“吴楚分源”青石界碑。文字笔力刚劲,为清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詹奎所题。相传一方氏老妪在浙岭烧茶,以方便来往行旅,死后葬于浙岭头。路人感其恩惠,拾石堆冢,以报其德。方婆事迹在婺源民间有影响,乡人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不收分文,有的还挂帘旗,上写“方婆遗风”四字。
    1985 年,浙岭脊吴楚分源碑界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风景名胜点.位于“吴楚分源”浙岭脚下的岭脚村是一个古迹遍布的古村落,尤其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

虹关
    虹关古村建于南宋,因“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而得名,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虹关村民居大都为明、清徽派建筑,其砖雕、木雕艺术与新安画派的兴起和徽墨的发展有关,他们把墨宛的雕刻艺术应用到建筑装饰艺术上,这是虹关明清古建筑艺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今,村内还保存有虑得堂、留耕堂、长人故居、大厅屋以及许多著名墨师(詹成圭、詹方寰、詹子云、詹大有)的宅第等古建筑。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
    村头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古樟,树龄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达三亩,气势非凡。有云“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被誉为“江南第一樟”。

察关桥
    察关水口地处婺源北部浙源乡察关村,是徽饶古驿道的必经之地。该水口主要由秀拱桥和28株古树组成。古树在1998年被大风毁损1株,现仍倒在河床上,至今尚存27株。
    秀拱桥——是一座石筑单孔拱桥,该桥横跨岚山溪上,南枕岚山,北依浙岭。全长126尺、宽17尺、内高21尺、跨径42尺。复水时分,桥孔与水中倒影巧妙的组成一个完美的圆,状似一轮满月。28株古树环绕桥的四周载植,取“28星宿(秀)拱月”之意,得“秀拱”之名。
据载:秀拱桥始建于南宋中叶,后年久毁损,到明朝中期,由村中一寡妇四方募钱捐资照原样复建。相传,该桥原建有石护栏,后村人念其功德,特将石护栏拆去,取“无栏(男)”之意,故该桥又俗称“寡妇桥”。时至今日,该村百姓每逢婚嫁喜事,必不行经该桥,定绕道而行,以避“寡妇”之讳。
    桥南建有“文昌阁”,是察关学子寒窗苦读之地,桥上河中卧有一磐石大如巨鲸,状若宝印,取名“印石浮沙”。相传如“文昌阁”中哪位学子能撼动此石,日后定“高中状元,贵为将相”。


查平坦
    查平坦有千余年的建村历史,村民查、潘、胡三姓,因村子坐落在海拔700米的山中,村人希望村里年年平安、岁岁风顺而得村名,据说还是武侠大作家金庸(原名查良庸)先生的祖籍地。查平坦沿途风光就让您陶醉,蜿蜒的公路在小河旁边盘旋而上,山中绿树野花,溪水潺潺;满山的松竹在云雾中舒枝展叶;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开满金黄的油菜花。一到村口只见眼前是花的海洋。房前屋后那么多桃花,梨花开得笑盈盈的,相互点缀,真惹人喜爱。蜜蜂、蝴蝶在花丛中也在寻找忙碌着。村口那片千年古树依然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这些古树是查平坦村人与自然和谐的见证。
    村里现有一百多户人家,是个天人合一的古村落,房子有粉墙黛瓦的,有土墙红瓦的,还有盖杉木皮的。前后屋也相差十几级台阶,房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威尼斯人出门要乘艇,这里的人出门要走岭。
    查平坦村虽然居高临下,但没有盛气凌人之势,在这里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眺望四周,百里群山在眼前连绵起伏,在波澜壮阔的云海里翻滚,有时一座座山峰在云海中像奇丽的岛屿,又仿佛是千舟竟发,在云海中乘风破浪。在这里寻找到山村的幽静,也能寻找到云海的波涛,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二天:菊径--游山村--月亮湾--篁岭

菊径
    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古坦乡菊径村是个古朴清幽的山村。村人何姓,据清《何氏统宗谱》记载何氏宗族祖先于宋朝乾道年间迁居至此,千百年来繁衍生息,遂成大族。村子形如马蹄,村口有一座廊桥和宗祠,村内巷陌交错,村外曲水环绕,村人纯朴厚道,热情好客,有如世外桃源。这样保存完好的古老村庄,本身就是稀有的历史文化珍宝。此村为典型的山环水绕型,小河成大半圆型,绕村庄将近一周,四周为高山环绕,图片的右上方为一狭窄的水口,建有村中的祠堂,种有大樟树,是村庄的水口;村庄后面的山上是保持得很好的水口林,新修的柏油公路沿着沿呈现圆弧型绕村而过,一些木板桥与公路相连。密集的村庄,小桥,小河,四周环抱的大山,如果不是公路的进来,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绝对是一个世外桃源。

月亮湾
    月亮湾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长长的河流中半弯酷似月亮的小岛。婺源的月亮湾小岛上有很多的树木,四月间,薄薄轻纱,青青茶树,金黄的油菜花,蓝蓝的白云倒影在山水里,竹排悠闲地行走其间。还有翻飞其间的白鹭、野鸭、白鹅……,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小小竹排浪中激,放眼浮山似画幽的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游山村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游山位于婺源县西部镇头镇,西邻浮梁仙槎,南近珍珠山乡董门、吴源村,北靠浮梁湘湖镇洞口村委会。游山村始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由董知仁从德兴海口迁入,有800多户,3800多人口,被称为“千烟”之村,主姓董氏,历38世。据《凤游养生记》中记载:“婺西,距邑百二十里,有山曰凤游,形势巍峨,列为屏障,高三百一十仞,山之巅,有静隐寺。…‥悬崖下有乳泉,从石罅中出,涓涓不息,又名之曰濬源。”因此游山原名濬源村。相传唐天宝年间,尚有彩凤东游此地,由此而得名凤游,后演变为游山村。
    古村布局奇特,游山小溪呈太极图形S,南北两岸人烟稠密,由九条沟水汇入小溪穿村而过,喻为九龙下海,溪上横卧两岸的小板桥数座,简朴幽雅,可谓小桥流水,尤为石板桥,石拱桥意趣很深。“儒林桥”、“题柱桥”,还有村外的“中间水碓桥”、“庆远桥”、“环溪桥”、“茂林桥”,皆始建于明清,历经数百年,凤姿依旧。
    古村徽派建筑颇多,梁坊门扇,精雕细琢,飞禽鸟兽,人物脸谱,巧夺天工。现尚存的祠堂有:喜会堂(又名振济公司,又名大祠堂)、光裕堂(又名高众堂)、光烈堂、继思堂、敦灵堂(又名玉公堂)、贞训堂、崇义堂。古民居有“忆旧客栈”、“连枝楼”、“会宾楼”、“寿星居”、“绣楼”、“门罩楼”,还有董茂源、董可法、董志群家老屋,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特别是董盛光古民居第二片隔扇上的“烟红店”,内容表现得十分大胆,是婺源其他建筑雕刻上所绝无仅有的。村中的“永兴号”旧店铺,村头的“函谷亭”、“瞻云亭”飞檐戗角,气势轩昂。还有九龙庙,凤游山静隐寺,董全寿家门口的“节妇坊”(遗址)都属于古建筑。

篁岭
    篁岭村位于婺源主峰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村落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位于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仅红豆杉就有80多株。村中由于空地的稀少,村民们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顶晒辣椒等农作物的传统,形成全国闻名婺源秋色特色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和摄影家前来创作。据了解,篁岭晒秋之所以著名,则源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石耳山脚下的篁岭村,近150户人家的房屋全部建在一个陡坡上,村中很少有平地。正因为如此,每家的房屋楼上都有木头晒栏,搁上晒盘就可以晒稻谷、辣椒等农作物了,其中尤以红艳艳的辣椒最受摄驴喜欢。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0 阅读1547 回复0
上一篇:
婺源没有公路的村落发布时间:2011-05-16
下一篇:
黄山二日游发布时间:2011-03-10
推荐资讯
东方财富机构监控和散户监控指标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Get更多资讯

Powered by 最美乡村! © 婺源旅游 | ( 赣ICP备19013634号 )|网站地图| 赣公网安备 36113002000140号i> | 👀 | 👦 | 📄

GMT+8, 2025-2-5 18:50 , Processed in 0.037543 second(s), 3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