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访深山村庄之旅
这是我来江南民宿后第三次去湾里,原本心里谋划着去九江修水的,可是张总惦念着上次从湾里回程路过的那个村庄,想要去好好的看看。于是,我们便坐上他那辆大车,向湾里梅岭驶进。湾里初冬的风景与秋季的风景有着明显的差别。秋季的梅岭还未脱去夏日的绿装,墨绿色的山竹林随风摆动,荡漾着绿波;然而到了冬天,却多了分凄美与柔情,加上当日阴霾的天气,更让人感觉到一股日落花黄的心疼。此时的山林,没有了往日意气风发的神气,如一个知天命的中年人般沉默,然而星点的红枫却打破了整个局面,使山林有了新的生机。道路的两旁也种上了枫树,与樟树相间,一红一绿,不抢不争,不多不少,甚是好看。
渐入山岭,人烟渐稀。再往前进,便来到了心中的村庄。此处原叫沙田村,后改名南源村,位于太平乡,靠近神龙潭景点,是湾里区重点开发的农村之一。上次路过这的时候村子还处于修建阶段,这次来村庄已经装修完毕。在这寂静的山岭,这种全新的统一的建筑是不多见的,它没有徽派故居那种肃穆,也没有苏州园林的秀气。它给人的是一种繁荣、喜庆和怀旧的感觉,在烟雨朦胧中还渗透着些许的神秘,似乎随时可能幻灭。
从车里出来,寒气比城里的要重了些,我们各个冷的瑟瑟发抖,但这却丝毫没有动摇我们亲近这座村庄的热情。村庄呈左右排开,我们最先从左边开始,因为那有户农家曾经招呼过我们。中国传统的人际观念作祟,在陌生的地方首先想到的是找有无相识的人,哪怕只是沾那么一点关系也算是好的。农家的大门是敞开的,可是咱们屋前屋后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人,于是只好作罢,调转枪头,前去另一边。
那边也同样的冷清,门窗紧闭,路上没有行人,不知是在屋里睡下没起,还是在谁家围炉唠嗑。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一块巨石,石头上写着“寿”字,寓意福寿安康,借着这块充满福气的石头我们拍了一张集体的合影。继续前进,耳边传来流水声和小孩嬉笑哄闹的声音,走近了才发现有两三个中年人和二十多个孩子在一个长型竹楼内烤红薯。顿时回想到孩提时代与小玩伴们也是在这么个大冷天,任风肆意的侵袭,从田地里挖来红薯然后烤着吃。不过那个年代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有这种正规的烧烤区可以烧烤。那个时候的我们躲在一个巨大的水泥管子里,将周边工程的废木料捡来当柴烧,然后生火,把红薯放入火堆中,一边烤火一边紧紧的盯着火堆里头的红薯,生怕会被烤焦。
村庄的这头有铁索桥和晃桥可以直接去竹楼烧烤区,我们在铁索桥头停了下来,这铁索桥并没有传说中泸定的铁索桥那么可怖,它的中间是一根粗的钢筋,外面用网围住防止人掉落。围网的洞口有些偏大,我不禁想到双脚踩空的后果,心开始发麻。我想大家都不想尝试这么个危险性高的动作,不想有被卡在网中等待救助的那种尴尬,于是很一致的都改走晃桥。 晃桥虽然走上去有点摇晃,但是比起铁索桥来安全性要高些,毕竟踩着是横铺的木板。见着这么个好玩的地方,我们又忍不住合影留念了。当我们还在桥上留下美丽瞬间的时候,突然有两三个小孩跳上桥,使本来就不稳定的桥变得更加的摇晃,我们惊慌失措的喊了起来,让他们能够乖点,等我们走完桥再继续这么蹦蹦擦擦。可是他们哪里懂那么多,正玩在兴头上呢!
终于来到了烧烤长廊,一番打听下才知道这群小孩是附近小学的学生,那几个中年男子是他们的老师,因为在上课的时候答应学生们带他们去烤红薯吃,所以才来到这里。烧烤竹楼有二十多米长,烧烤台还很干净,可以看出是最近才投入使用的。我们几个围着烧烤台坐下烤火取暖,心里打着红薯的主意,两位男士则继续拍照采风。 临近中午,肚皮开始抗议,我们在村子找了一家民宿进膳。几个爱好劳作的朋友随着民宿的主人一道去田里采摘青菜,萝卜还有大蒜等蔬菜。看到满满一袋子青翠欲滴的蔬菜,我知道,我今天有口福啦!
此次出游,追思颇多,在探寻村子的时候,让我不禁怀念起孩提时代的村庄。那是一片宁静的沃土,人们吃的都是自己辛勤耕种所得。住的是石木架起的大房子,最多十几米高,没有城市高楼那样的辉煌与壮观,却多了份亲近与团结。一家人或一个家族住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一起守护,一起传承。
图呢
data/attachment/forum/2011/12/21/32.gif
data/attachment/forum/2011/12/21/02.gif
不知道。。。斑竹还我图。。。
页:
[1]